对于中秋最初的理解,是小时候课本上读过李白那首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一提起这首妇孺皆知、脍炙人口的古诗,就不由忆起中秋之夜,尤其对异乡的游子来说,思乡之切更是无从言表。而此时,又不免联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四川所作的名篇《夜雨寄北》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一种对亲人朋友的深切思念,便如潮水般漫上心头……同样是思情,不管是遥念故乡还是缅怀亲友,前人总能如此深有感触,这不得不让越来越注重物质文明的现代人们多少有些汗颜,抑或失落。
追溯中秋节悠久的文化,它作为中华民族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,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天气明朗的夜晚,皓月当空,清辉倾泻大地,人们将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,把这天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。其实早在远古时期,关于后羿射日、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,更有拜月、赏月的风俗。据说,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,就是利用圆圆的月饼象征团圆,寓示全家人平安相聚之意。而赏月,自唐宋以后,每个时代的人们所表达的意念尽不类同,有感物伤怀的,有世俗欢愉的,也有以月寄情的,但更多的是通过祭月这种方式,以此寄托对远方亲友和逝去人们的殷切思念之情。特别在一些农村地区,中秋赏月往往是小孩子非常憧憬的一件事。这种赏月,并非文人骚客所作的附庸风雅、嘘叹人生,也不是一般世人所想的望月观景、把酒言欢,而是出自童真最纯朴的祝愿和希冀……
那天晚上,孩子们早早吃过晚饭,然后等着父母分发期待许久的月饼。以前的月饼无论从外形到味道几乎千篇一律,远没有现在的这么丰富,里面的馅通常都是青红丝、花生仁、瓜子仁、核桃仁、冰糖等之类,与圆月一般大小的外形用密密麻麻数不尽的芝麻与粗面粉包裹着,金黄黄的,硬邦邦的,有的还带着一股烘烤的淡淡糊味儿,整个散发出的香味足以让人馋涎欲滴,要知道在那个困难年代,中秋能有几个这样的月饼已是相当不易了。如今的月饼早已脱离曾经的单纯,越发呈现出社会功利性的一面,虽然形态上各式各样,用料也五花八门,包装更是别出心裁,但总让人感觉不到多年前儿时那种古老月饼又香又甜的滋味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