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的书法界,至今对章草、真草及楷书的起源,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,而且诸说不同各执一端各有差异。同时也一直沿袭着一个错误的论点一一把劳动人民的创造,往往记录在一个人的头上。根据历史经验证明,文字的产生与变革,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或动荡中,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而产生的。因此任何人都难以准确的说出它的确切年代和具体的创造者。历史上对文字发明创造有贡献的人物如:仓颉、李斯、程邈、张芝等人。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,但他们决不是唯一的创造者,他们只不过是总结、整理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民间对记事传递信息的各种符号而已,使之得到了统一和合理,使文字更加规范化条理化了。无疑,这在文字发展史上都是一个新的飞跃时期。当然也渗透了他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。他们作为时代的代表者也是当之无愧的。但对于种种文字和书体的发明创造硬加到他们的头上却也不大合适。因为它埋没了在他之前几代人,甚至几十代人的发明创造。毛泽东同志讲过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”我不相信有哪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,能够在一夜之间便会创出一整套文字和书体,并被社会所公认。因为文字是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达语言的工具,任何一种改变,至少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,否则便不会为人们所接受。
一、 关于隶书同章草的起源与演变
秦统一六国之后,首先由李斯在各国文字的基础上创出了小篆,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又把小篆改为隶书。在秦统一中国后,由于战争割据的局而得到了暂时的缓和,人们便产生了发展生产和生身养息的要求。文字是生产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。复杂的圆圆曲曲的篆书已不适应当时人们的要求,因此一种横平竖直快速简便的字体便自发的在民间产生。这便是隶书产生的基础。当时有个叫程邈的狱吏是个文字家善大篆,因罪于六阳狱中,在此期间,他汇集了民间自发性的成果,加以总结规范并在大篆的基础上,进行了变长为短,改圆为方的新书体。这种书体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,由于当时管办公文的小官叫“徒隶”,故取其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