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日隶书。至于程邈所规范的三千隶书,至今尚无下落,但其面貌于秦二世诏版中尚可见一斑。人们把这一段的隶书称之为古隶。秦统一中国,包括秦二世在内共统治了十五年
(公元前221年——206年),但对文字改革白秦始皇即位以来就没有停止过。当时的秦隶便是一种不篆不隶,同小篆有明显差别的文字。东汉许慎说:“诸后异政,不统于王……分为七国,文字异形。秦始皇初兼天下,承相李斯乃奏同之,罢其与奏文合者,斯作《仓颉篇》,中书令赵高作《爰励篇》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学篇》,皆取史籀大篆,或颇省改,所谓小篆者也。是时,秦烧经书,涤除旧典,大发卒,兴役戍,官狱职务繁,初有隶书,以趍易,而古文由此绝矣”。以上文字足以说明秦时对文字改革的由来及其历史背景,隶书的起源已无异议。
问题是由秦隶向汉隶转化的阶段和草书(隶草)出现的时间(即章草的前身),隶书的草书起源的说法最多,(一)史游说,(二)奏章说,(三)章帝说。以下先说汉隶是什么时间转化的。东汉赵壹说:“秦之末,官书繁冗,战攻并作,军书文驰,羽檄纷飞,故隶书趋急速耳,示简易之恉”而且还产生了草书。汉隶是是由秦隶演变的,其演变的基础就是战争。由于西汉二百年无碑,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