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历史上的记载实在太少了,只靠几件出土的简书和帛书,只能说明部分问题。
就出土的帛书和简书来说早期的有文帝时期的马王堆三号《老子甲本帛书已接近于隶书,但又不完全是隶书,它与秦二世诏版却有了很大的差别。到了武帝时期《居延简》便是相当成熟的汉隶了。西汉宣帝时期的《五凤元年简》已具备了蚕头雁尾的写法,其笔划的横平竖直和蚕头雁尾一波一磔地变化结构,其艺术水平并不逊色于东汉时期的石刻。此简是在公元前57年,但较此简更晚些时候的官方文献却使用篆隶结合的书体。可见汉隶在当时只在民间成熟的流行广为使用了。高祖至宣帝是公元前206一前57年相差149年,距武帝太始三年的《闰月简》时间只有五代皇帝相传只有66年,距文帝是四代只有27年,无论是出土的帛书还是简书都已与古隶书有了差别。应当推断由于战争和社会生产力的需求,汉隶的萌芽时期应当是在西汉与秦末之交。这种“趋急应用”示简易之恉的办法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了。
汉初,同样由于战争的原因在简化了秦隶的同时,也产生了隶的草书。因此许慎说:“汉兴有草书。”比五凤元年简稍后十年的《汉神爵四年简》,虽没有史游急就章的艺术水平,但这绝对是章草的前身。东汉的大书法家蔡邕说:“昔秦末之时,诸侯争长,羽檄相传,望烽走驿,以篆隶难,不能救急,遂作赴急之书,今之草也。”今之草就是当时的章草。蔡邕是东汉末年(公元133—192)的书法家,相距高祖(即汉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