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yle="font-family:宋体;">有
339年,当然要比今人靠推断写出的东西更真实。由此可以肯定我国的八分隶和章草的起源,应当是在秦末汉初之交。
二、关于楷书与今草的起源和演变
什么叫楷书,楷即规范端正楷模的意思,又名真书、正书。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,楷书有着方正的形体平直的笔划,严谨的法度,正个字形有规有矩,横平竖直没有蚕头雁尾。楷书的流行是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,但它的起源创始也决非是一夜之间,至今的传说仍然是三国时期的钟太傅繇,搜集了民间流行的楷字加以规范、整理而成的。这就不能说楷字是钟繇发明创造的,因此说楷书的起源决不是三国,钟繇的楷书在历史上也是数得着的大家,当时的钟繇在艺术上的造诣已经是了不起的人物了,试问有哪一位文字家一开始便能产生这样高的艺术品位。
我国最早的记载莫过于西汉时期的麋孝禹刻石的了,它是一种不隶不楷的书体,从总体土讲还是楷的成分多一些,多数字一无蚕头雁尾,二已横平竖直。大约在七十年代,我发现新莽时期的文字(篇名已忘却)。全篇大约有四十余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字是楷书,其余的字间架结构亦有不少的楷意,因为它直接去掉了蚕头雁尾。再是新莽时期的《莱子侯》刻石就是介乎于隶楷之间的石刻。比《莱子侯》稍晚些的《西北汉简》,其绝大部分字都具备了楷书的型体,己基本上脱离了隶书味道。《武威篇》的出土,就更令人相信在东汉的民间已逐步走向楷书化了。再是凌子超先生著《中国书法三千年》中的“汉阳使者舍薰庐金刻“一文中说:”这是东汉的铜器。帝纪不祥,“舍薰庐”三个字的意思是屋内用的火炉……全炉刻有四十九字。其体裁对寿成宝铜鼎字方角度,起了一个大革命,字行挺直的布局,更具有高度的书法艺术。它既突破了篆字圆角和方角的藩篱,又摆脱了字行笔直的规范,致整个字形一易以前各种篆隶的形态,而自成一家,它的潇洒脱俗,豪放不羁,非但启示了东汉隶书的“组织间架”,更作了三国钟繇的先导”。凌先生这段文字便足以证明楷书起源绝非是在三国时期。根据种种资料的证明,它的起源应当是在西汉末年与王莽新政之交。随着汉隶的发展楷书也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起来。之所以难以考证,一是西汉二百年几乎无碑。二是官方的文书不使用这种尚未定型的字体。三是民间流传的东西极少。然而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发现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