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将会有更多的物证。楷书的存在是在西汉与王莽新政之交。直到三国的钟繇才真正的成为一种正式的书体而面世,但这已经是具有高水平的楷书了。
真草的产生是在章草和楷书的发展中蜕化而出的,这在许多汉简中是不难发现的,在《两北汉简》中便不难发现真草的雏形。至少它对真草有很大的影响。公元前四十八年,西汉元帝时,有个黄门令名叫史游,由他把民间盛行的简少笔划的隶字和草隶收集起来,加以规范整理,并编写了《草决歌》。此时的草书虽然叫章草,但这里至少有一半是真草的写法,如:第一的“第”字,“商”字“就”字“难”字,“列”字等与真草的写法都是一致的。所以说与章草的同时也产生了真草,真草是从章草中蜕出来的。实质上随着楷书的变化真草也就产生了。这些开始的变化一般都是在民间。以后才在高层的士大夫群里开始吸收整理加以规范,然后再推向社会的。到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把民间简化了的章草又加规范整理,便形成了真草正式肩用的时代。这功劳也全部记在了张芝名下。张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,然而他应当感谢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。没有民间的创造和启迪,我想张芝绝不会在一夜之间便创造出了真草,他的代表作《知汝贴》已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,绝不是发明创造的雏作。
综上所述,历史上的缺陷,一是把整理规范当作发明创造,二是忽视了人民群众长期在劳动中创造的功绩。三是人云亦云,过于相信权威,对含糊不清的东西不加追究。四是历史资料的缺乏,五是民间的创造登不了大雅之堂,文书碑文不许使用。六是蔡伦发明的纸张缺乏未在民间大量的普及使用,多以竹筒代替。
总之,我国古代对文字的多次改革,都是趋简易之易或为“救急”而生。这些变革都是由社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而产生的。无疑往往是由社会的变革带来文字上的变革,这便是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