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亮的爱情故事
80年代后期,北方农村的伙食还比较简单,晚饭多是稀饭、干粮和自家掩制的老咸菜。生产队的土地已经分给了各家各户,但是,当时的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,除了种好自家的几亩地以外并没有考虑做什么买卖与生意,这就使得村民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。空闲下来的人们喜欢聚在一起闲聊天 ,尤其是在吃晚饭的时候,几乎男女老少都会端起饭碗跑到胡同里去,一堆一堆的人聚在一起,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叨唠一些家长里短,或是谈论东家姑娘今天上午收了彩礼,婆家送来的缎子被面的一个角上有点儿残缺;或是谈论西家大小子今天下午和临村一个姑娘定了亲,那个姑娘就是胡同口李老二老婆的侄女……小村隐藏不住任何秘密,假如老王头在自家院内打了几个响亮的喷嚏,而这几个喷嚏又稍微与往日的那些喷嚏有少许的不同,那么,半个小时之内,这个消息就会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小村的大街上传上几个来回。更会有好事者猜测老王头可能生了什么严重的疾病,很快有人碰见王家孩子就会大声叫喊:尽快给你老子瞧病呀……小村的人没有任何的隐私,假如谁要是想特意向乡亲们隐瞒点儿什么的话,那一定会被大家误解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,那是会被众人所不齿的。
小村不允许任何人隐藏自己的秘密,在那个年代,这似乎是小村人必须遵守的一种生活准则。
初秋的一个傍晚,李立站在胡同里高声喊了三遍:“各家去村东修机井的劳力一时回不来,家里的人先吃吧!”
地虽然分给了各家,机井却还是公用的,机井一旦出了问题,每家都必须出一个劳力去参加修理。
修机井的人不能按时回家吃晚饭,于是在胡同里吃饭的人就少了不少,只有张大爷、几个十几岁男孩子、几个妇女还有李立。李立上午本来也去修机井了,回来站在胡同喊了两嗓子以后,就留在家里吃饭了。
因为人少,胡同里确实没有了以往的热闹,起码少了一些男人和女人们的打情骂俏。在座的人们一边吃饭一边瞎聊,正当他们聊得高兴时,突然一个男孩大声喊到:“海亮来了!海亮来了!”
胡同里原来蹲着吃饭的人立即站了起来,原来站着吃饭的人也急忙站直并且把后背紧紧贴在后面的墙上,大家都怕海亮的柴禾挂到自己。众人齐刷刷地扭头向胡同的北口望了过去,只见一个弯成九十度背着一捆柴禾的人蹒跚着向他们走来,而且越来越近……
“老‘少’来了!老‘少’来了!”几个孩子一起喊叫起来。
“娘的,你们又不想活了?”海亮一边骂一边“啪”得一声把背上的柴禾扔在了吃饭人的中间,地上的尘土随即飞扬起来,周围的人一边骂一边赶紧护住自己的饭碗。
“混蛋!没看见大伙儿在吃饭?”
“不讲卫生的家伙!”
“就不能早回来一会儿?每次非得赶到大伙儿吃饭的时候背些烂柴禾回来,说你多少次了?猪转得呀——记吃不记打!”张大爷大声叱呵海亮。
“下次一定早点儿回来,争取赶在大伙儿吃饭前回来。”海亮一面说话一面把原来与地面平行的上半身直立起来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生的海亮,个子大约一米六五左右,人黄瘦黄瘦,一看就是个营养不良的人,而且满面皱纹堆积,他如果一笑,脸上的皱褶没有一条能展开的。
“海亮站直了!海亮站直了!”几个端着饭碗的男孩几乎是跳着在喊。
海亮伸了个懒腰,突然“嚯”得一声又让上半身与大地平行了。
“海亮,明天如果天气好就把被褥抱出来晒晒,睡觉的地方太潮,你的背能不